书海小说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11章 春之冬(1/3)

在春未暖融融的黑土地上,共产党人全线后退,退向临近朝鲜的狭窄地,退向遥远的松花江北。

开头退得有条不紊。

偌大个四平城,据说连具烈士遗体都未丢下。

后来就不行了。

新6军一辆汽车拖门炮,就毫无顾忌地对共产党大部队穷追不舍。

处在胜利峰巅上的国民党,终于把共产党人赶到了人民中间,并最终把自己推入绝境。

可在1946年那个严酷的春未,共产党人确是连招架之力也没有了。

有的部队被阻在敌后,有的失去联络,有的溃不成军。

来自延安和东北局的意见,却是“必须守住”公主岭和长春,像保卫马德里一样保卫长春,变长春为第二个凡尔登。

(45) 还在乱着套。

“想中央,盼中央” 5月18日夜,1师2团财会科会计刘淑,在梨树附近一个小村听到集合号,不知怎么回事儿,和政委妻子张华出门来看。

江拥辉匆匆赶来:还傻等什么?快走!跑呀走呀。

张华说:只剩下喘气儿的劲儿了,当俘虏也走不动了。

刘淑说:可不能当俘虏。

张华说:对,死也不能当俘虏。

两人强撑着往前挪动,江拥辉带着打阻击的骑兵赶上来了。

又饥又渴赶到吉林市,满指望能吃点喝点,大街空荡荡的没一个人影,像座空城。

刚过松花江桥,身后轰隆一声,江桥炸了,那边敌人也脚跟脚进了城。

江面不到500米宽,对岸汽车、摩托车呜呜叫,老百姓像从地下冒出来似的拥到大街上,挥动各色小旗,呼喊口号。

那情景,就像当年八路端了鬼子炮楼回来,老区人民欢迎子弟兵。

大家看得这个气呀:东北人都是亡国奴! 狗咬吕洞宾,不认好人心! 欢迎吧,有你们好瞧的! …… 1945年12月8日,重庆《中央日报》2版刊登消息:《沟帮子视察记。

人民在严寒中修复共军之破坏,老翁谈人民将以全力协助国军》。

1946年11月12日,东北民主联军司令部的《阵中日记》,有这样一段:“顽区群众条件极坏,我军通过时,沿村抗击,我们只能完全夜间行军。

”(46)“八·一五”后,从南京、上海到所有国民党军队进驻的沦陷区,一夜之间,蒋介石的画像就从尘封多年的地方找了出来,庄重地挂上家庭和街道的庄重处。

人们追随着浩荡开进的国军欢呼,恋恋不舍地围着每个穿制服的政府官员,向他们问好、致意。

8年了,“国军”来了,自己国家的军队来了! 黑土地人没有蒋委员长的画像,甚至从未见过,那心情却是一样的。

大连凯达实业有限公司沈阳分公司离休会计宋长青老人,“八·一五”光复时,在沈阳南站前“中兴和”馅饼铺当学徒。

八路进沈阳那天,站前广场人山人海,都去看“咱中国的军队”。

他把掌柜的4岁儿子举在脖子上骑着,在人群中朝前挤。

伸着脖子望了半天不见出站,有人说是“老毛子”不让下车。

人们火了,都骂“妈个巴子”:沈阳是咱中国的,咱中国军队来了凭什么不让下车?妈个巴子的老毛子还讲不讲理了? 有人喊“来了”,人群立刻拥动、欢呼起来。

看清了,人们突然都有些发愣。

那枪,那炮,那歪把子,还有那钢盔什么的,没说的,是缴获的。

可那衣服,怎么尽是些紫了巴叽的“二大布衫子”,邋邋遢遢的?有的头上戴顶战斗帽,有的穿件鬼子上衣或裤子,有的干脆从头到脚都是鬼子打扮。

这是中国军队吗?中国军队怎这副样子呢? 可人们很快又欢呼起来。

毕竟是中国军队来了——盼了14年哪! 喊些什么,老人记不清了。

有点印象的,是“蒋委员长万岁”和“毛主席万岁”。

国民党进城就大不一样了。

吉普车,汽车,炮车,装甲车,坦克,清一色美式装备和美式服装,有的是卡叽,有的是从未见过的“罗斯福呢”。

人们兴高采烈,奔走相告:比小鬼子还阔气,神气,这回可是真正的中国军队来了! 老人说,当时人们对美国印象可深了。

人家有钱,家伙好,还有原子弹。

国民党是“正牌”,又有美国支持,国民党肯定能赢。

所有老人都谈到当时东北人民的“正统观念”。

这是不难理解的。

他们看惯了在这片土地上走马般厮杀的外国军队,和打着各种“官家”旗号的中国军队,吃够了它们的苦头。

他们就像盼望神话中的天兵天将一样,盼望一支“正牌”的强大的中国军队。

中国有这样一支军队,各种各样的“鬼子”就不能在这片土地上横冲直撞了,天下就太平了。

现在,他觉得是盼到了。

他们不知道,他们很快就将难堪地注视着这些人的丑行了。

而且,他们似乎还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土地上,从来就是只有一个“万岁”的。

别人顶了天,也只能是“八千岁”,或“九千岁”。

秀水河子战斗同时,独立旅打下彰武附近的泡子车站,郑绍华那个班住在一对50多岁的老人家里。

开头,老两口挺害怕,好像家里来了鬼似的。

他们帮老人打场,推碾子,挑水,扫院子,一口一个“大爷”、“大娘”,叫得老人心花怒放:天底下哪有帮老百姓干活的兵呀,你们这些“南蛮子兵”真仁义呀!老太太是满族,梳着高妆头,每天晚上在油灯下给大家做鞋,见没人就跟郑绍华说悄悄话:孩呀,这八路不是正牌,有什么出息?再说你们那家什也不行,不是白搭小命吗?大爷、大娘这辈子什么不缺,就缺个儿子…… 瞿文清老人讲了个向导的故事。

3月20日,保卫抚顺失利,连夜往外撤,他找了个向导。

刚到东北,打不过人家,总往后退。

老百姓也不认八路,找向导挺困难。

后来政治教育讲课时,大家还争论这个问题。

有的说咱是八路,应该说服动员,不能来横的。

有的说敌人都快摸到屁股了,他不干,不动硬的怎么办? 这个向导倒挺痛快。

是个中年人,黑灯瞎火看不出什么身份,他则把这支由他引路的军队当成了国军。

点头哈腰中不乏至诚,一路上车轱辘话喋喋不休:长官呀,你说说,好不容易把“小鼻子”盼倒了,又来了个什么“共产党”。

共产党算什么东西!共产共妻,走哪吃哪,专门扒铁路,一群穿“二大布衫子”的“胡子”!他们也想成气候?做梦!我说长官哪,我们都拥护蒋委员长,都向着国军,盼望咱们国军打胜仗,把这帮共产共妻的“胡子”打光了,我们老百姓就有好日子过了…… 对于国民党关于共产党“共产共妻”的宣传,黑土地的前辈是不难接受的。

传统观念告诉他们,凡是扛枪的队伍,不是正牌,就是“胡子”。

“胡子”不就打家劫舍、抢男霸女吗?“胡子”当然不扒铁路,可和八路同是共产党的臊性的“老毛子”,不就把一些铁路扒了,设备拆了,运回国去了吗? 李伯秋的老家在辽阳,“九·一八”事变后出走再未回来。

闯关东后戎马倥偬,辽沈战役后才回去一趟。

都到这里候了,一些老人还问他:大侄子,听说你们那枪呀炮的,都是用大姑娘和“老毛子”换的,这是真的吗? 在黑土地人的心目中,“老大哥”实在没给小兄弟留下好印象。

而“我军无钱,在乡村中行动时,则到处征发,老百姓恨我”,“到一处吃一处,吃空烧尽,有如蝗虫,人民怨声载道”,则正好“配合了”那些关于“共匪”的宣传。

这是没法子的事,为了生存,逼到这份儿上了。

却无疑使人们愈发“想中央,盼中央”。

刘光涛老人说,当年在冀东时,鬼子伪军一出炮楼,十里八村的,消息一溜风就送到耳边来了。

鬼子在前街住着,咱们伤病员就在后街,那么多特务、汉奸,硬是不知道。

现在黑土地上的情景,正好颠倒过来了。

黑土地上的共产党人,归根结底的无根据地,无人民。

共产党人在黑土地上一退再退,根本原因就在这里。

“毛主席万岁”?“蒋委员长万岁”? 四平失守,在共产党队伍中引起的震动是空前的,巨大的。

在这种震动中,相当一部分人动摇了,逃跑了,有的甚至叛变了。

留下来的都是金子。

他们使这支队伍更精粹,更锋锐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

热门小说推荐

再溺

【番外随机掉落】 那晚姜执宜醉酒,光影交错,男人侧身立在包厢外,抬手转了下打火机。 借火? 嗓音冷淡磁性,意兴阑珊语调也没波澜。 他像在看一个陌生人。 但姜执宜记得很久以前的那个夏。 别人眼里冷淡疏离的周栩应,曾在潮湿的黑夜拥她入怀,动作克制又紧绷:你还有我。 分开那夜雨很大,空气燥热。 周栩应仰头后脑勺抵着沙发,凸起的喉结泛红。 他一声不吭的抽着烟,青灰色烟圈模糊的轮廓不清,声音颓哑的嘲/

限制级特工

他,是一名被判处死刑的精英特工,在他临刑的那一刻,命运眷顾了他的生命,一项绝密任务,让他得到一次以命换命的机会。当这名有着不良血液的精锐混迹在国际大都会中,他的人生轨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切都要从零开始,不再是特工身份的他,一切都要在平凡的生活中体验到酸 /

抬棺人

十八岁那年,黄皮子寻仇,全村男女老少横尸荒野,自此我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血池里究竟有什么? 朝天棺葬的谁? 黄金棺又是哪位达官显贵的归处? 槐木棺内的大人物,有何来历? 避天棺是否真的可以令人长生? 我叫叶鞘,师承抬棺人 /

宠物小精灵之庭树

【阅读须知】 1:本书是神奇宝贝、精灵宝可梦、口袋妖怪的同人小说。 2:本书是无系统、无女主的精灵养成向小说,节奏较慢,需耐心阅读。 3:小智得了冠军。 /

再活一万次

来自宇宙另一种智慧生命的黑科技,意外被陈问今所得。 不知就里的陈问今恰好在思考人若能弥补所有过往遗憾的问题。 然后他发现,周围的一切开始变化,地上的积水化作雨滴飞起;拍动着翅膀的鸟儿扑腾着翅膀退飞;拍碎的浪花重新聚集;连风也突然改了个方向 /

和离后清冷太子他急了

1. 沈晗霜姿容昳丽,进退有度,所求只是觅得良婿度过平淡的一生。 可嫁给平南王世子祝隐洲后,她才知他本有心上人,但那人已成了太子妃,是未来的皇后。 沈晗霜只是他退而求其次的选择。 世上许多夫妻之间也并无情爱,只因合适与习惯也可以相安无事地度过余生。 沈晗霜不愿费心强求更多,更不会再把祝隐洲某些时刻的不知节制当成他动情的证据。 所以发现自己已情根深种时,沈晗霜把心思藏得很好。她继续做祝隐洲温/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