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海小说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5章 情感篇:古人谈恋爱,不在七夕节(1/3)

41中国古代的情人节是哪一天 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重新融入多元世界,很多西方节日又回到了中国,并受到广大年轻人的追捧,最具代表性的是圣诞节和情人节。

但一些传统文化的卫道士却在极力鼓吹中国人应该过中国的传统情人节“七夕”。

王老师听了哭笑不得,因为七夕压根儿就不是中国古代的情人节。

至少在汉代,七夕节就已经出现了,至今至少有两千年了。

那古人是怎么过七夕节的呢?现存文献中,最早关于七夕的记载见于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记录了汉朝怎么过七夕:“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

”意思是说:汉朝的宫女常常在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在缝衣制裳的宫楼里比赛穿针引线,民间也纷纷效仿。

因此,最初的七夕跟男女欢情没有任何关系,只是女子们比拼、学习女红技能的日子。

这种风俗叫作“乞巧”,即乞求心灵手巧。

它的起源跟织女的传说有关。

民间传说中,织女最初是织布的,所以三国时就有女子拜织女星祈求心灵手巧的乞巧风俗。

而传说中的织女又是和牛郎相伴的,于是人们便认为七夕这一天牛郎和织女会在鹊桥相会。

但这个传说仅限牛郎织女之间的爱情,与民间的男欢女爱并无关系。

随着时间的推移,历代的七夕也许增加了新的内容,但始终不变的是女性乞巧,而且也从来不是女子和男子约会的节日。

另外,古代的七夕节,仅限于未婚女性过节,未婚女子可以穿上漂亮的衣服,和小姐妹们聚会,互相切磋女红技巧,聚餐玩耍。

所以,七夕并不是古代的情人节,而更像古代的“妇女节”或者说是“女光棍节”。

其实大家想想也能明白,在三纲五常等儒家观念影响下的古代社会,女子出门并不是那么随意,特别是未婚女性。

所以不大可能在七夕这一天和情人约会。

那中国古代真的就那么死板,没有类似情人节的节日吗?也不是,要说类似的情人节,还是有的,那就是元宵节。

元宵节在中国的历史也非常悠久,至少在东汉末年就有了,也存在大约两千年了。

那时的元宵节被称为上元节,是非常重要的节日。

每到这一天,大城市都会张灯结彩,歌舞升平。

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市井百姓,晚上都会出来观灯赏月。

宋朝以前,城市有严格的宵禁制度,晚上跑到街上会被官府巡夜的惩处,唯独上元节例外。

唐朝时上元节的晚上开禁三天,大家晚上随便出来玩,赏灯逛街,不回家都行。

到了宋代,虽然没宵禁了,但女性在晚上仍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

不过上元节这一天仍旧是特例,成为女性少有的能随便出去溜达的日子。

姑娘们上街,小伙子们出动,年轻的朋友们在一起,干什么都快乐。

后面的故事不用我讲,大家也能猜到。

宋代诗人辛弃疾就写过一首描写上元节夜晚场景的诗词《生查子·元夕》,诗中“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两句脍炙人口,讲的就是上元节晚上幽会的内容。

所以,上元节才是中国古代的情人节。

在历史剧《大明宫词》里,周迅扮演的太平公主,就是在上元节这一天的夜晚遇上了她心仪的男子“昆仑奴”,这恰恰凸显了上元节的情人节色彩。

42古人如何解决“剩女”问题 古人寿命不长,所以结婚都早,很多人都听说过:古人十四五岁就结婚了。

果真如此吗?这一篇我们来考察一下古人的结婚年龄。

古人结婚的年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局势、道德观念、官方政策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的。

所以,我们考察古人的结婚年龄,应该分时间段来看。

先秦时期,对男女的最晚结婚年龄有规定。

比如《礼记》就规定:“男三十、女二十而无夫家者,皆过时不嫁娶者,媒氏会而合之。

”意思是说:男子到了30岁、女子到了20岁的,如果还不结婚,政府就要用强制力帮你结婚,一般是派一个官方媒人给你强制介绍对象,必须去见。

因此,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居然还有强制相亲! 文献只记载了法律规定的最大结婚年龄,那现实中的一般结婚年龄是多少呢?先秦时期相关的文献记载太少了,我们只能通过对《左传》记载的几位鲁国国君结婚时的年龄,侧面看一下当时普通人的情况。

根据统计,他们的婚龄如下:鲁隐公30岁之前、鲁桓公大约18岁、鲁庄公37岁、鲁僖公25岁前、鲁文公23岁前、鲁宣公14或15岁、鲁成公25岁前。

可以看出,鲁国国君的结婚年龄大部分在18~30岁之间,大都符合30岁之前结婚的规定。

唯独鲁庄公例外,37岁结婚,不知道国君大龄未婚,是不是也应该由政府强制相亲? 战国末期的统一战争对社会的破坏力极大,加之秦朝暴政的影响,人口数量大幅下降。

汉朝初年,为了加快人口繁育,汉朝政府修改了男子30岁、女子20岁的最晚法定结婚年龄,将其大大降低,特别是将女子的最晚结婚年龄降低到了15岁。

与先秦政府强制相亲的办法不同,汉朝政府是用税收杠杆来鼓励结婚。

汉惠帝六年令:“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

”汉朝的“算”是政府征税时的一个计数单位,1算为120钱。

也就是说,如果女子15岁了还不嫁人,要加倍征税,最高加征5倍,一直征到你30岁。

如果30岁还嫁不出去,政府就“弃疗”了。

那汉朝男女的一般结婚年龄是多少呢?根据学者杨树达的《汉代婚丧礼俗考》记载,汉代普遍的结婚年龄是男子十五六岁,女子十三四岁。

也就是说,今天的高中男生和初中女生,穿越回汉朝就是普遍的结婚群体。

唐朝政府也对最低结婚年龄作了规定,玄宗开元二十二年赦令“男年十五,女年十三以上,听婚嫁”。

也就是说,唐朝的法定结婚年龄是男子15岁以上、女子13岁以上。

那当时一般人的结婚年龄又是怎样的呢?有学者对《唐代墓志汇编》中记载的344名上层女性的初婚年龄进行了统计,其中最小的11岁,最大的27岁,13岁以下和20岁以上的均为少数,14~19岁嫁者居多,其中又以14、15岁的更多。

拿到今天,女生初中毕业基本就都结婚了,而男子的结婚年龄要略高两三岁。

总体来看,唐朝的婚配年龄比汉朝略晚一两岁的样子。

宋朝的法定结婚年龄沿袭了唐朝的规定,但实际结婚年龄却比前朝高了不少。

有学者对宋朝墓志铭记载的60名女性进行了统计,平均结婚年龄为17.67岁,大部分在17~19岁之间结婚。

男子的结婚年龄就更大了,根据统计,士人阶层的平均结婚年龄在24.15岁,大部分在20~25岁之间结婚。

士人阶层结婚晚,可能是为了参加科举考试,把时间都用在学习上了。

如果是普通民众则要更早一些,男子20岁结婚应是普遍现象。

为何宋朝人结婚这么晚呢?一是宋代城市文明发达,不结婚也有事做,从这点来看,宋代还真是近代的前夜;二是宋代结婚费用高,彩礼和嫁妆都非常昂贵,这可能也是导致结婚晚的原因。

明清两朝,男女的结婚年龄和宋朝差不多。

明朝人黄佐在《泰泉乡礼》中记载:“凡男女婚嫁以时,男子未及十六,女子未及十四成婚者,谓之先时。

男子二十五以上,女子二十以上未成婚者,谓之过时。

”也就是说,明朝男子的结婚年龄大多在16~25岁,女子的结婚年龄大多在14~20岁。

有学者根据《明史》中的数据统计,明朝女子的结婚年龄在17岁左右,与黄佐的记载吻合。

清朝也延续了明朝的传统,17~20岁之间是大多数男女的结婚年龄范围。

有的人可能要质疑了:不对啊!我们看电视剧里清朝的皇帝和嫔妃结婚时大多是十三四岁啊,康熙13岁的时候就已经生孩子了!不错,清朝皇室的结婚年龄是小,但那继承的是满族人的传统,汉族人结婚没那么早。

综上所述,古人的结婚年龄呈现越往后就越晚的趋势。

拿今天的年龄作类比,汉朝人初中就结婚了,唐朝人高中结婚,而在宋、明、清三朝,想结婚就得高中毕业了。

如果你是宋朝的读书人,想结婚就得大学毕业了! 43古代结婚难吗 对于当下的年轻人来说,“结婚”是个老大难的事。

很难遇到喜欢的人恰好也喜欢你,这是主观上的“结婚难”。

婚礼的繁琐程序和诸多准备是客观上的“结婚难”。

因此,“结婚”让很多年轻人望而生畏,甚至有不少人会想,一辈子就这样一个人算了。

那古人结婚难吗? 在上古时期,婚姻制度和今天不一样,结婚是不难的。

无论是群婚制,还是抢婚制,婚姻都是相当随意的。

确切地说,那时候并没有严格的婚姻,大家开心就好。

进入文明社会后,一夫一妻制形成,婚姻就变得重要而繁琐了。

古代儒家社会,很少有自由恋爱,因为在保守的主流价值观下,未婚男女很少有接触的机会。

古代大部分婚姻都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说白了就是在长辈安排、媒婆介绍后结婚。

这种婚姻中的夫妻双方,在婚礼前都不一定见过彼此,也就无所谓喜欢不喜欢了。

所以,古代的包办结婚不会存在“主观上的结婚难”。

近年来,大龄男女们知音难觅,很多人又开始怀念起“父母之命”式的包办婚姻了,管他喜欢不喜欢,至少省事。

我们来重点说说古代“客观上的结婚难”——繁琐的程序。

早在先秦时期的《礼记》中,就规定了婚礼程序的六个步骤,称为婚姻六礼,这六礼分别是: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我们具体说说这六个步骤。

首先是纳彩,其实质类似今天的求婚。

分为两步,先提亲,后纳彩。

古人的求婚不需要情侣双方出面,有媒婆和家人就够了。

纳彩前,媒人要去女方家提亲。

提亲的时候,媒人要介绍一下男方的个人概况和家里的情况。

这时候,媒婆的三寸不烂之舌就派上用场了,必须把男方神吹一顿。

《笑林广记》里有这样一个段子: 古时候有个穷小子,天天为生计发愁。

邻居就逗他:你只要找媒婆说道说道就好了。

穷小子不解地问:难道媒婆有什么发财良方能让我飞黄腾达?邻居笑着说:无论多穷的人,经媒婆的嘴一夸就发迹了! 媒人提亲成功后,男方的家人就要准备去女方家正式纳彩了。

纳彩的“彩”,跟今天的彩礼是一个意思,但还不是正式的彩礼,只能算见面礼。

古代纳彩一般送大雁。

为何用大雁呢?主要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认为雁这种候鸟“木落南翔,冰伴北祖”,是一种顺乎阴阳往来的动物,用雁纳彩,象征顺乎阴阳之意;另一种说法认为雁代表忠贞,雁失配偶,终生不再成双,用雁纳彩象征对忠贞的追求。

如果条件不允许,纳彩时找不到雁,也可以用鹅来代替,古人把鹅看作家雁。

纳彩之后是第二道程序,叫作“问名”。

所谓问名,是托媒人去问女方的姓名及生辰八字。

有的朋友会疑惑:问个名字还用特意搞一道程序?找人一打听不就完了嘛!不要小看古代女子的名字,未婚女子的名字只有家人知道,对外是保密的。

即使在家,家人也只是呼唤其小名,估计就是为了保密大名。

所以如果你穿越回去的话,不要轻易问女孩的名字,否则会被认为你想娶人家! 古代问名的时候,除了问女孩的名字,还要问生辰八字。

古人很迷信,问来女孩的生日时辰后,还要找人占卜一下,看看和自家孩子的生日时辰是否匹配,是吉是凶,然后决定成婚与否。

今天这个传统在年纪大的长辈那里还有遗风,听说晚辈有对象了,有的长辈就会说“找个人好好算算”吧,看看是否合适。

古人有时也将“问名”程序简化,甚至与纳彩合二为一。

问名后男方家要找人占卜,一般都会得出吉利的结果。

如果结果不吉利,那一定是给占卜者的赏钱少了,否则就是男方想以此为借口取消这门婚事。

如果占卜顺利,男方就要把吉利结果告知女方,实际上就是对这门婚事再次表示确认。

这一程序称为“纳吉”,意为把好消息告诉你,后世又称此为“订盟”,其实质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订婚”。

纳吉是婚姻六礼中的第三道程序。

接下来是第四道程序,叫作“纳征”。

“纳征”就是男方家给女方家送聘礼,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给彩礼。

那古人的彩礼都送啥呢?按照古礼,彩礼主要有三类:一是“玄缥”,就是用深红和浅红两种颜色组成的衣物;二是“束帛”,当时五匹为一束,也就是送去五匹长的帛;三是“俪皮”,就是成双的鹿皮。

看来古人最初还是比较淳朴的,送的彩礼基本上都是结婚过日子的居家用品。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是那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

热门小说推荐

《狩心游戏》作家:碉堡堡

《《狩心游戏》作家:碉堡堡》 《狩心游戏》作家:碉堡堡小说全文番外_庄一寒厄里图《狩心游戏》作家:碉堡堡,狩心游戏 作者:碉堡堡 本书简介: 【如无意外每天下午6点更新,本文主攻视角不变,如有变化属系统问题。】 【你是一只失败的金丝雀,卑贱,愚蠢,善妒,上辈子活得穷困潦倒,一无所有,费劲心机也没能得到金主垂青,他们所爱永远另有他人。】 “……然后呢?” 【我给你一次重生的机会。】 【靠近他/

鬼界人间办事处

温柔病娇攻毒舌疯批受 作品简介 陶烨曾是个杀手,被仇人害死后他本以为人死如灯灭,却没想到成了鬼,还被附身到了同名男大学生身上。 鬼界管理署,直白点就是管鬼的。 不仅要管鬼界的鬼,还得管流连于人间的鬼。 因此陶烨在鬼界管理署的人间办事处开启了996的新生活,今天捉鬼,明天假扮道士处理灵异事件。 只不过陶烨总觉得自己的顶头上司路轶,像是之前被自己杀掉的一个人。 不过路轶好像并不知道这件事,不仅/

《重生太子妃》作者:屋里的星星

《《重生太子妃》作者:屋里的星星》 《重生太子妃》作者:屋里的星星小说全文番外_姜亦棠谢玉照《重生太子妃》作者:屋里的星星,  本书名称: 重生太子妃 本书作者: 屋里的星星 本书简介: 太子得天花,圣上命其迁出东宫,最后落在尚书府,所有人都对谢玉照避恐不及,只有姜亦棠不怕死地接近他 生母卑微,死在井中却无人过问 姜亦棠抖着手给谢玉照清理痘脓时,心里想得是搏一搏皇权梦 后来谢玉照夺嫡失败,/

(泰坦尼克号同人)[泰坦尼克]真爱永恒_漫空

《(泰坦尼克号同人)[泰坦尼克]真爱永恒_漫空》 (泰坦尼克号同人)[泰坦尼克]真爱永恒_漫空小说全文番外_艾米丽洛夫乔(泰坦尼克号同人)[泰坦尼克]真爱永恒_漫空,? [泰坦尼克]真爱永恒 作者:漫空 文案 人生最倒霉的不是你穿越百年变成英国街头一无所有的流浪汉,而是你明知道那艘船叫泰坦尼克还得硬是往上冲。 这是为了一条毛毯而走上拯救主角,最后却跟男配二相杀相爱的不归路的故事。 主角:艾/

〔更245〕[综英美]达米安,但逆序 作者:不梦三七

《〔更245〕[综英美]达米安,但逆序 作者:不梦三七》 〔更245〕[综英美]达米安,但逆序 作者:不梦三七目录全文阅读,主角是达米安布鲁斯小说章节完整质量高,包含结局、番外。?[综英美]达米安,但逆序 作者:不梦三七 简介: ?? 本文由忘忧草付费整理 [1]世界之巅你我同行 1 今天写日记就为了两个事儿。 第一,从今天开始,我不再是达米艾尔,改名达米安古尔。 /

异世风宁

12282288风宁大陆由四块广袤大地组成,分别是沧海洲,长月洲,暮兰洲以及西云洲。12282288四洲被风宁大海隔开,除此四洲之外,海中另有无数不为人知的岛屿以及神... /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