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海小说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17章(3/3)

声名经济皆受累。

他们只能耗费在这些芝麻绿豆小事上,虽然认真而气愤,也算一种消遣。

本来,这样的头脑,这一份口才,应出现在与外商谈判的唇枪舌剑之间。

上海人的精明和智慧,构成了一种群体性的逻辑曲线,在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中处处晃动、闪烁。

快速的领悟力,迅捷的推断,彼此都心有灵犀一点通。

电车里买票,乘客递上一角五分,只说“两张”,售票员立即撕下两张七分票,像是比赛着敏捷和简洁。

一切不能很快跟上这条逻辑曲线的人,上海人总以为是外地人或乡下人,他们可厌的自负便由此而生。

上海的售票员、营业员,服务态度在全国不算下等,他们让外地人受不了的地方,就在于他们常常要求所有的顾客都有一样的领悟力和推断力。

凡是没有的,他们一概称之为“拎勿清”,对之爱理不理。

平心而论,这不是排外,而是对自身智慧的悲剧性执迷。

上海人的精明估算,反映在文化上,就体现为一种“雅俗共赏”的格局。

上海文化人大多是比较现实的,不会对已逝的生活现象迷恋到执著的地步,总会酿发出一种突破意识和先锋意识。

他们文化素养不低,有足够的能力涉足国内外高层文化领域。

但是,他们的精明使他们更多地顾及到现实的可行性和接受的可能性,不愿意充当伤痕斑斑、求告无门的孤独英雄,也不喜欢长期处于曲高和寡、孤芳自赏的形态。

他们有一种天然的化解功能,把学理融化于世俗,让世俗闪耀出智慧。

毫无疑问,这种化解,常常会使严谨缤密的理论懈弛,使奋发凌厉的思想圆钝,造成精神行为的疲庸;但是,在很多情况下,它又会款款地使事情取得实质性进展,获得慷慨突进者所难于取得的效果。

这很可称之为文化演进的精明方式。

特别能体现上海文明雅俗共赏特征的,是那张《新民晚报》。

它始终保持着雅俗文化之间的巧妙平衡,结果,上海市民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把读《新民晚报》当作每天不可缺少的生活规程的,而教授学者也绝不会把它鄙弃。

它开辟了一个颇为奇妙的文化中介地带,大雅大俗均可随脚出入,而一个上海城就座落其间。

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上海的戏剧、绘画、影视、小说,都有类似特征。

上海文明的另一种心理品性,是发端于国际交往历史的开放型文化追求。

相比之下,在全国范围内,上海人面对国际社会的心理状态比较平衡。

他们从来在内心没有鄙视过外国人,因此也不会害怕外国人,或表示超乎常态的恭敬。

他们在总体上有点崇洋,但在气质上却不大会媚外。

我的朋友沙叶新幽默地提出过他的人生态度之一是“崇洋不媚外”,很可借过来概括上海人的心态。

毫无疑问,这与这座城市的历史密切有关。

老一代人力车夫都会说几句英语,但即使低微如他们,也敢于在“五卅”的风潮中与外国人一争高低。

上海的里弄里一直有不少外国侨民住着,长年的邻居,关系也就调节得十分自然。

上海商店的营业员不会把一个外国顾客太当作一回事,他们常常还会估量外国顾客的经济实力,帮他出点购物的主意。

北方不少城市称外国人为“老外”,这个不算尊称也不算鄙称的有趣说法,似乎挺密切,实则很生分,至今无法在上海生根。

在上海人的口语中,除了小孩,很少把外国人统称为“外国人”,只要知道国籍,一般总会具体地说美国人、英国人、德国人、日本人。

这说明,连一般市民,与外国人也有一种心理趋近。

今天,不管是哪一个阶层,上海人对子女的第一企盼是出国留学。

到日本边读书边打工是已经走投无路了的青年们自己的选择;只要子女还未成年,家长是不作这种选择的,他们希望子女能正正经经到美国留学。

这里普及着一种国际视野。

其实,即使在没有开放的时代,上海人在对子女的教育上也隐隐埋伏着一种国际性的文化要求,不管当时能不能实现。

上海的中学对英语一直比较重视,即使当时几乎没有用,也没有家长提出免修。

上海人总要求孩子在课余学一点钢琴或歌唱,但又并不希望他们被吸收到当时很有吸引力的部队文工团。

一度在全国十分响亮的哈尔滨军事工业大学,历来对上海的优秀考生构不成向往。

在“文革”动乱中,好像一切都灭绝了,但有几次外国古典音乐代表团悄悄来临,报纸上也没作什么宣传,不知怎么立即会卷起抢购票子的热潮,这么多外国音乐迷原先都躲在哪儿呢?开演的时候,他们衣服整洁,秩序和礼节全部符合国际惯例,很为上海人争脸。

前些年举行贝多芬交响音乐会,难以计数的上海人竟然在凛冽的寒风中通宵排队。

两年前,我所在的学院试演著名荒诞派戏剧《等待戈多》,按一般标准,这出戏看起来十分枯燥乏味,国外不少城市演出时观众也不多。

但是上海观众却能静静看完,不骂人,不议论,也不欢呼,其间肯定有不少人是完全看不懂的,但他们知道这是一部世界名作,应该看一看,自己看不懂也很自然,既不恨戏也不恨自己。

一夜又一夜,这批去了那批来,平静而安详。

毋庸讳言,上海的下层社会并不具备国际性的文化追求,但长期置身在这么一个城市里。

久而久之,至少也养成了对一般文化的景仰。

上海也流行过“读书无用论”,但情况与外地略有不同,绝大多数家长都不能容忍一个能读上去的子女自行辍学,只有对实在读不好的子女,才用“读书无用论”作为借口聊以自慰,并向邻居搪塞一下。

即使在“文革”动乱中,“文革”前最后一批大学毕业生始终是视点集中的求婚对象,哪怕他们当时薪水很低,前途无望,或外貌欠佳。

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中,这种对文化的景仰带有非实利的盲目性,最讲实利的上海人在这一点上不讲实利,依我看,这是上海人与广州人的最大区别之一,尽管他们在其他不少方面颇为接近。

上海文明的心理特征还可以举出一些来,但从这几点已可看出一点大概。

有趣的是,上海文明的承受者是一个构成极为复杂的群体,因此,这种文明并不体现为一个规定死了的群体,而是呈现为一种无形的心理秩序,吸纳着和放逐着来来去去的过往人丁。

有的人,居住在上海很久还未能皈依这种文明,相反,有的人进入不久便神魂与共。

这便产生了非户籍意义上,而是心理文化意义上的上海人。

无疑,上海人远不是理想的现代城市人。

一部扭曲的历史限制了他们,也塑造了他们;一个特殊的方位释放了他们,又制约了他们。

他们在全国显得非常奇特,在世界上也显得有点怪异。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

本月排行榜
最新更新
新书入库
热门小说推荐

娶个天师做老婆

被女汉子倒追,无奈啊,更无奈的是,女汉子还是漂亮可爱的小萝莉。 普通大学生,年轻的古董保养师刘易阳意外的得到了上古神器传承,不管他愿不愿意,都必须接受神器传承者的身份,一步一步踏向巅峰。 /

[附带番外]兔子的回礼(关抒耳)

《[附带番外]兔子的回礼(关抒耳)》 [附带番外]兔子的回礼(关抒耳)目录全文阅读,主角是时澄月林一砚小说章节完整质量高,包含结局、番外。《gn 5853 》获取资源 兔子的回礼 作者:关抒耳 简介:时澄月去校门口三流占卜师那儿算学业运,没算出个985211,却把未来男友的特征摸得一清二楚 身高855、长相帅气、还得姓林。 于是某个夏日傍晚,时澄月把目光盯到了林一砚身上。 朋友担忧:你可不/

《开局退婚初恋,嫁个纨绔颠覆皇朝》简清婉 顾烨曦

《《开局退婚初恋,嫁个纨绔颠覆皇朝》简清婉 顾烨曦》 《开局退婚初恋,嫁个纨绔颠覆皇朝》简清婉 顾烨曦小说全文番外_简清婉顾烨曦《开局退婚初恋,嫁个纨绔颠覆皇朝》简清婉 顾烨曦,?第一章 重生归来 “姑娘!万家着人来商议亲事了,恭喜姑娘,好事将近!” 熟悉的声音让简清婉如梦初醒。 “苏儿……” 扭头看着眼前稚嫩又熟悉的面孔,简清婉不可置信的抬手轻轻触摸。 温热柔软的触感让简清婉身体微微一颤/

漂亮小哑巴在贵族男校

《漂亮小哑巴在贵族男校》 漂亮小哑巴在贵族男校小说全文番外_尤白羽顾霜纯漂亮小哑巴在贵族男校,?」 《漂亮小哑巴在贵族男校在贵族男校当作精万人迷》作者:竹竹雾【完结】 晋江2025-04-08完结 简介: 倪知是个小哑巴,但是因为太过漂亮,被所有人娇宠成了个绿茶小作精。 一朝穿书,却要扮演贵族男校里的老实炮灰受。 倪知:? /

她的嘴角开过光

晋江217-12-15完结;;;;总书评数:856 当前被收藏数:41;;;;文案;;;;丁翎有一个秘密,她用感情说过的话,一定会灵验。;;;;靠着这个技能,她在娱乐圈混得风生水起、如鱼得水。... /

纽约往事

《纽约往事》 纽约往事目录全文阅读,主角是程景森程先生小说章节完整质量高,包含结局、番外。?想看更多小说资源请关注 风推文 微博:风推文 (来自互联网,版权归作者所有,请于阅览后24小时内删除,侵权致歉,删除请联系,支持正版阅读哦) (来自互联网,版权归作者所有,请于阅览后24小时内删除,侵权致歉,删除请联系,支持正版阅读哦) 《纽约往事》作者:凌伊 文案: 赌场大佬 x 被收养的神颜画家/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